1996年院校并轨,机电学院、轻化工学院、纺织职工大学合并为河北科技大学,分别称西区、中区、东区(纺院)。
我2004年入学,在西区报到。2006年新学年开始时,新区基本建成,开始搬迁,至今已近 13 年了。对于后来的学子来说,西区是比较陌生的。西区虽然完成了她的使命,退出了科大的历史舞台,但她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,毕竟,那里承载了太多学子的青春岁月。
校门 草坪
今不在
何处可追寻
仰望高楼成昨日
回眸绿地到如今
新院有回音
门是学校的窗户、眼睛,先从校门说起。
西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门,北司是正门。

初报到时,车站有校车接,但等待的人大多,就直接坐公交到学校了。入学后发现,我们经管学院无人迎接,因为我们是第一届在西区招生的。不过也好,一开始就能以主人的身份入驻。到学校最先看到的就是北门。一进门,是一片大草坪,草坪很大。早晨或傍晚,会有好多人,三五成群的坐在草坪边上,说说笑笑。也有教职工或附近居民,带着孩子,在草坪边上遛弯儿,算是西区一大特色!与北门隔草坪相望的,是主教学楼了。西区没有高层,最高层就是她了,但也仅有五层。北门斜对面,是省四建,里面有一栋红色的高层,很漂亮。当时喜欢把草坪、省四建的高层作为背景拍照,以此向考人其他院校的高中同学炫耀。
校区搬迁时,把北门的艺术桁架搬到了新区,应是对西区的纪念吧。
阶梯教室
阶梯室
宽阔好求知
名嘴选修尤二谢
校园活动更多姿
学子舞参差
阶梯教室的具体位置有点儿模糊了,依稀记得是一间独立的大教室(也可能是对若干间阶梯教室的模糊记忆的零碎组合),后边有若干级台阶,能容纳几百人。人数多的选修课,小型的文艺汇演,会安排在此处。
提到阶梯教室的选修课,文法学院的两位名嘴不得不提,一位是谢志浩老师,一位是解占彩老师(即此部分开头小词中对应的“二谢”,其实应该用拼音的)。
谢老师的课,以《中国百年历史人物》《当代中国社会问题》《中国百年大学史》最为知名,选修者众。解老师的《热点问题半月谈》《大国关系与台海问题》等课程,也备受学生追捧,听他们的课,不仅仅能扩大知识面,增长见识,更多的是一种享受。那感觉,如饮醇酒。我不喝酒,那就如沐春风好了。
在阶梯教室举行的文娱活动,每个学期都很多,印象最深的是我参加过的我们学院的新生杯知识竞赛,在加分环节,我表演的笛子独奏,把活动推向了高潮。
图书馆
桌椅净
阅览众家书
渺渺清音犹荡漾
莘莘学子已模糊
最忆是当初
我是很喜欢看书的。大一大二时,课外时间大多是在图书馆度过的。那时最喜欢去的是期刊阅览室。如果早起没课,会在图书馆开门第一时间进去。

我也经常借书。在图书馆借阅处有一位女老师,态度特好,每次借书遇到她,都很舒服。有次我借阅全彩的《历代圣旨》(书名记不清了)和另一本书,她特意叮嘱我“要保护好了”。
某次借书时,亲眼见到一位同学把借阅的习题集弄丢了。按规定,需按定价的两到三倍赔偿。她没有按规定执行,只是让该生回去后再找找,大意是如果实在找不到,就另买一本原书或类似的书,到时找她即可。此时我才知道,当初她为什么叮嘱我要保护好那两本书了,因为那两本书定价700 来块钱,还好,我没弄丢,也没损坏的,因为我是真心爱书的。
因为此事,更因为她的服务态度,每次遇到她,都会打招呼,虽然她并不知道我是谁。后来搬到新区,她也随着图书馆的搬迁到了新区。再去借书,遇见老熟人,心里依日暖暖的。
乒乓球
无课后
相约两三人
日晒似烧能益志
汗流如雨可除尘
但盼有微云
西区的乒乓球台在校医院门口,很简陋,水泥抹的,地面也不大平,除几棵没多少叶子的松树外,没其他遮挡物因此打球只能露天进行。
入学没多久,参加了新生杯乒乓球赛。因不大了解晋级规则,虽然进了十六强,但没进八强,因此,剩余的比赛没打,直接退赛了。憋着这口气,参加了稍后西区举行的校区级别的乒乓球赛(业余玩者报名)。这次还不错,拿了三等奖。不要小看三等奖,因为一等奖一名,二等奖两名,三等奖三名。
其实,打乒乓球是一种修炼,修炼的是沉着冷静谨慎平和自信的心态,做人也需要这样的修炼。可以这样说,它影响了我的性格。
小树林
轻风晓
吹进小幽林
树影深深深几许
清音渺渺渺千寻
谁在抚瑶琴
西区的小树林很小,说是小树林,其实还没达到“林”的程度。树虽不多但很大、很茂盛。清风徐来,颇觉清爽。
有时候,会在小树林举行一些小型活动,如社团活动、小型展览、小型比赛等等,倒也有几分悠然、几分惬意。
小树林中,有几棵核桃树,快成熟时,会有人拿着竹竿儿来摘。当年,也和别人一起摘过。我们没竹竿儿,只能爬树。我爬树,用木棍敲核桃,另一人在树下捡,差不多摘了一鞋盒。晾在宿舍窗台上。每天吃三两个,香脆可口比外边买的好多了。因为这是自己学校的、自已摘的核桃,纯绿色,无公害。

最忆是科大,很明显,借用的是杜甫的“最忆是江南”。我回忆的西区的五个地方,每一部分的开始,都调寄《忆江南》,也是为这个“忆”字。西区虽没高楼大厦,没有豪华设施,整体有些简陋,甚至寒酸,但她有我多彩多姿的青春岁月,这就足够一生回忆了。
拙作算是抛砖引玉,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回忆!
(文/田士勋 2004级 经济管理学院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)
(本文转自《河北科技大学校报》“最忆是科大”栏目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