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15年到19年,我在科大度过了四个春秋。看过牧星湖樱花烂漫四月芳菲,见过满地银装素裹遍布科大每处角落,对于我一个海南人来说,科大倒更像是我待了四年的另一个家,自然有不可磨灭的印象和难以忘怀的感情。如今毕了业,回头想想我这四年的大学生涯,不得不感叹时光荏苒,韶华易逝。每当念及于此,总是感慨万分。回忆起往昔的时光,皆是历历在目。
我的母校,“兴业 尽责”,于巍巍太行山下,于浩浩渤海水中,开拓进取,创科技之舟,迎扬帆远航。厚德载物,胸怀宽广,自强不息,筑国家栋梁。今依旧崇尚真理,在燕赵大地上薪火相传,开当世之风。
校园树木葱郁,花草郁勃。印象中最深刻当属牧星湖“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也”,以教科大莘莘学子,旨在蕴示科大学子学有所成,绽放异彩之意;学校里的对石景观,有“览山、击水”,让我深知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学习不仅要博览群书,还要重视实践;有“知足”,警示我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;更有“知不足”,教育我对于探索科学知识永不知足。

我在校期间攻读新闻学专业,新闻传播活动既得追溯中国封建王朝的文字信息传播,又得应现代科技变化的潮流,讲中外新闻事业,从近代到现代......有趣的很。尽管现在我也才只学到皮毛,但对新闻事业仍充满热爱。我的专业属文法学院,我系之师,皆敬业乐群,精益求精。王曦老师善实践教学,在电视摄像与编辑制作课期间,常领着我们去小树林里采景拍摄,从学习各种摄影技巧到作业核验,拍不过则重拍,反反复复,正是如此实践课,如今我才能掌握些许皮毛;丁晨明老师,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,在我被论文“折磨”的那段时间,她常能引以思想,教以方法,正文章之格局,严待文章之细枝末节,正是有了她的悉心指导,一丝不苟,我的毕设才能够优秀完成。还有李彦峰老师、贡巧丽老师……为我解惑无数,使我受益匪浅。在课堂外和老师们相处,更能发现她们的诙谐幽默,妙趣横生,更能感受到腹有诗书气自华,文博气质随处散发,实在是令人敬仰,时至今日,记忆犹新。
我曾是科大的党委宣传部校报记者团(现融媒体中心)的成员之一,当时除了管理团队和负责一些校内活动外,排版编辑《河北科技大学报》,那是我在大学期间致力甚勤的一件事。我在校期间任职编辑助理,有幸得解老师开导解惑,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。当时也是她一步一步教我审阅稿件,编写撰稿,排版编辑等,我才得已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如今唯有发愤图强,以不失老师之所望。

我在科大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,嬉闹于平时之事,助我于忙碌之时,拓视野,宽胸襟。其中有五位同届好友,不可不说。五位均考上研究生,继续攻读硕士学位。李中志和王伟州是一副文质彬彬模样,循规蹈矩,刻苦用功。两人皆爱摄影,常将科大之万物拍得灵动而富有韵味,尤其喜爱拍人物照。李传则不同,是一位理工男,喜欢研究网络IT,一身技术傍身,在我们六人中,也是学习最优秀的一位,我时常羡慕他聪明,每次看到他在我面前一番操作,我却一头雾水时,深感惭愧,只能自勉勤奋学习。左国栋幽默风趣,总能有新奇的故事说给我们听,也总能引得我们捧腹大笑。他在校报期间也将科大官微管理得井井有条,而且还获得过很多殊荣,里边的门道和技巧,值得让我学习。赵硕是我的同班好友,在校期间我俩共同任编辑助理,闲余周末时间经常聚在一起交流,商略每一期的报纸内容,那段时间常是赶着门禁时间才返回到宿舍,尽管如此,还是引以为乐。能在科大收获如此珍贵的友谊,说起来是何其幸运。直到现在,即使和朋友们分隔异地,但还能依旧频繁地交往,向彼此分享喜怒哀乐,“人生得知已,夫复何求”。
我在科大的四年,受科大环境的熏陶,受诸多老师的教益,受同窗好友的帮助,皆是如此珍贵的记忆。如今起回忆我的母校,也回忆我曾在那书写的青春,这一份深厚的感情自然是不能忘怀的。

(文/孙香玲 15级 文法学院 新闻学专业)
(本文转自《河北科技大学校报》“最忆是科大”栏目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